首页>气象院士
周秀骥

周秀骥,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。历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等职。

周秀骥是我国现代大气物理学创建人之一。创建和发展了我国云雾物理、大气电学、大气遥感、中尺度大气物理、中层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等分支 学科。为我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。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,曾获多项国家、部委级重大科研成果和奖 励。“暖云降水微物理机制的研究”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。“激光大气遥感研究”于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二等 奖,“大气微波辐射及遥感原理研究”于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,“灾害性天气监测和短时预报系统”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,“中国 南极考察科学研究”于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, “我国梅雨锋暴雨遥感监测技术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”于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,199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,2003年获得首届 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贡献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。

周秀骥在国内外学术机构和学术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先后担任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,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,中国气象局高级职称评 审委员会副主任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、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、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成员、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,中国科学院 地学部第六、七、八、十、十一届常委,全国人大第八、九届代表及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。先后任《大气科学》、《气象学报》、《应用气象学报》等学报主 编。积极开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气象科技合作,先后与美国、日本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和苏联等十多个国家建立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,长期担任中美大气科学技术合 作联合工作组成员,主持并组织了“中美青藏高原边界层联合 气象试验”,“中美中尺度气象研究”,“中国城乡复合体(CHINA-MAP)”,以及“中美大气化学研究”等国际合作研究计划。多次被推荐在国际组织中 任职,曾长期任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委员,国际气象与大气物理协会理事会理事,国际大气辐射委员会委员、国际臭氧委员会委员,以及全球大气观测系统 联合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。

他先后担任“七五”国家科技攻关项目“灾害性天气监测和短时预报系统”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“八五”重大项目“中国地区大气臭氧变化及其对 气候环境的影响 ”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“九五”重大项目“长江三角洲地区低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及其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”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“中国地区树轮及 千年气候变化研究”和国家科学技术部攀登计划专项“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研究”的项目首席科学家。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北京 大学博士生导师,先后培养了硕士生近70名,博士生、博士后20多名。

      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