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气象院士
竺可桢

竺可桢(1890-1974年),字藕舫,浙江上虞人。早年公费留美,相继在伊利诺斯大学、哈佛大学攻读农学和气象学,回国后在武汉、南京、上海、天津等地担任教学与编辑工作。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甫始,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。

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。此后,他还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、 中国地量学会理事长、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、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主任、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、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、自然科学委员会主任等职务。

竺可桢先生一生追求科学与民主。他在台风与季风研究、气候学、物候学、自然区划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以及科学史等领域,都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。

科学史研究

自20世纪20年代起,竺可桢先生就开始关注和从事科学史研究,在天文学史、气象学史、地理学史及科学史的有关理论方面撰写了30多篇文 章。他对整理和利用中国古代科学遗产非常重视,《百家争鸣和发掘我国古代科学遗产》、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》、《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》等文 章都是古为今用的范例。

在中国的科学史学科规划和组织建设方面,竺可桢先生是一位关键人物。1954年8月27日他在《人民日报》上发表题为《为什么要研究中国 古代科学史》的文章,是科学史学科在中国步入建制化联合会的一个信号。1956年2月他主持召开专家座谈会,讨论制定科学史学科发展规划。

1956年9月,他率团出席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的第8届国际科学史大会,使新中国在大会期间被接受为国际科学史学会的会员国,他本人于 1961年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。在竺可桢先生的筹划与指导下,中国科学院于1957年1月1日成立了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,以后发民成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。